有节制的放纵
"迷你",是一人经济之上更加极致的形态。一人份的产品,满足的是单个人的温饱,但迷你,则应该意味着选择更加丰富、单个负担更低的产品。
迷你为什么是一种重要创新
今年夏天,我身边的人几乎都买了盒马的一款 mini 巧克力甜筒冰淇淋,并积极向我安利。
因为它非常小,一支只有 42g,而且甜筒里的雪糕只有一点点,完全戳中了爱吃可爱多脆皮尖尖最后一口的用户群体。几口就吃完了,几乎没有热量心理负担。
光明的冰砖也变成了"冰格",一块 30g,一两口的分量,甚至被开发出了新吃法——早上咖啡里放一颗当雪顶。
中街的 mini 亲子分享装,更是一支只有 20g,令人忍俊不禁。
打开本土的生鲜电商平台,原本就比山姆分量小的烘焙、甜品,如今进一步 mini 化,变成了 2 颗装、1 颗装。
以往并非没有 mini 冰淇淋、mini 零食,不过近一段时间,这种风潮似乎越来越强盛。
去年年中,可口可乐中国再推 248ml 的口袋瓶。多年前可口可乐就推出了 200ml 的 mini 罐,当时的理念是"健康"。
新的考量则是让消费者觉得更便宜,"契合现代人快节奏生活方式,降低消费者初次尝试门槛"。这也是可口可乐在疫情后的重要策略,当消费者担心支出时,"包装创新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让入门价格尽可能低。
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可口可乐中国市场重启增长。
中国食品(中粮可口可乐大股东)汽水业务一改颓势(2023 年全年微增 0.6%,2024 年上半年下滑 9%),去年全年营收 163.73 亿元,同比增长 2.5%。太古可口可乐的走势也类似。
酒也在 mini 化,借由这一趋势进入更多的消费场景。最近几年流行的便利店调酒,就是烈酒的一个全新增量。
20ml 的野格,7.9 元一瓶。50ml 的百加得朗姆酒,11.5 元。50ml 的芝华士 12 年威士忌,16 元。45ml 的欧帅龙舌兰银,13 元。再加上几种茶和果汁,在自家沙发上,甚至在马路边就能自己调出一杯鸡尾酒。
今年 3 月,全球最大的烈酒集团帝亚吉欧(Diageo)CEO 黛博拉 · 克鲁(Debra Crew)在一档播客上也提到了这个趋势:
以前是不会把高端品牌做小瓶的,因为小规格被认为是"经济型",格调不高。但现在小规格产品,是非常流行的一个趋势。
比如,50ml 的唐 · 胡里奥 1942,并不便宜,但非常受欢迎。小规格也没有拉低品牌的档次。
在黛博拉 · 克鲁看来,这本质上是在适应消费趋势的变化,全球的年轻人饮酒量在减少,社交活动规模更小、环境更随意,且预算有限。
更有时代性的是,原本价格和消费场景高高在上的商品,也可以用 mini 装,来重新连接到年轻人。
迷你的商业价值
现在可能很难去追寻最早的小包装饮品到底是什么,但小酒版的历史确实够长。
威士忌小酒版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在酒厂里批量生产。所谓酒版就是 20-200ml 的小包装酒,因为整瓶威士忌价格不菲,早期的销售人员当成小样卖给甚至赠送给顾客品尝。
直观上看,这些小包装单价低,但包材成本占比要高于标准版,尤其是一些平价饮料包材比饮料本身还贵。而且小包装灌装难度更高,生产成本相比标准瓶更高。
从利润角度考虑,厂商真的有动力去生产和推广 mini 包装吗?
事实上,mini 反而是一种很好的提价增利策略,产品单价降低了,但单位定价反而变高了。
以可口可乐在中国电商平台上的产品为例,200ml 的单位价格是 0.0085 元 /ml,而 330ml 的单位价格则是 0.006 元 /ml。据海豚投研,正是因为可口可乐去年在部分地区通过推出小瓶装主动提价(以及玉米糖浆价格回落等),公司毛利率创四季度新高。
其他高热量产品,更多考量的是降低心理门槛。例如,盒马的各种烘焙产品这两年就推出了不少小规格产品。
盒马烘焙采购负责人认为,烘焙相对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高热量的品类,小规格能够让大家吃的好一点,负担轻一点。比如蛋糕,他们都会分成中小盒子。如果按照每人吃一个半的分量来计算,大概一个三口之家只需要 5-6 个蛋糕,所以一盒就设定为 6 个左右。
但生产迷你分量的产品,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力量。美国食品零售商 Stratas Foods 的研发副总裁 Roger Daniels 就解释过,小分量的烘焙产品的配方需要重新调配,因为和更大分量的产品相比,它们的表面积、体积都不同,烤熟的时间也不一样。
当然,总的来说,小包装能降低产品总价,让大家钱包的负担轻一点。比如迷你罐的可乐,就理所当然地比正常包装的便宜。在大众市场,价格永远是第一竞争力。
许多新消费品牌的小规格产品,同样也有这样的考虑。另外就是,在当下市场,新品对于消费品牌的更加重要,无论是奶茶、饮料还是烘焙,新品都是重要的流量抓手。
所有品牌都在复制 SHEIN 的供应链策略,用更快的周转率去推新品,小规格产品成为说服用户的另一个理由:买点尝尝嘛。
从消费心理的角度来看,超级 mini 的包装还能打造"浓缩的都是精华"这样的人设。
9 年前,英国的饮料新品牌 MOJU 推出了 HPP 果汁(采用冷榨工艺、物理高压灭活),就采用了 60ml 的超 mini 包装,这种只能喝个一两口的小果汁从市面上的大容量产品中跳脱出来,成功完成高端品牌塑造。
比如被戏称为"老外中药"的姜黄饮
这个操作看起来是不是很眼熟?另一个把 mini 推向极致的产品小罐茶,其实也是利用了这样的心理。
另外就是,这两年 HPP 果汁在国内市场走红,许多品牌都是从 200ml 甚至 100ml 的规格开始。
当然,某个产品一旦成为爆品,很快我们就会看到 750ml、1L 甚至 2L 的超大包装。
实现一种既要又要的需求
单身生活、或者说原子家庭式的生活,显然不再是一种风潮,而是我们在未来长期会面对的一种重要生活形态。
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2024》,截止至 2023 年,我国 15 岁及以上的单身人口(非结婚人口)达到了 3.4 亿。但是,他们中一部分人有可能还在家庭中居住,或者在上学,但总之没有处于婚姻和组建家庭的状态中。
而根据贝壳研究院发布的《新独居时代报告》显示,到 2030 年,我国独居人口数量预计将达到 1.5 亿至 2 亿人。其中,20-39 岁的独居青年将从 2010 年的 1800 万增加到 4000-7000 万人,增长约 1-2 倍。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个人就能消耗掉的小分量产品的需求、独身居住后出现的家务外包的需求,都是很明确的。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早就迈入到低生育率的日本,就会发现"一人经济"的多种形态:一人火锅、单间拉面、格外发达的便利店(有一段时间甚至还提供上门清洁服务),甚至连拍一人食为主题的《孤独的美食家》都能连拍 10 季。
有很多企业,已经跟上了这样的步伐。比如扎根上海,最近刚开始往外市扩张的德国超市奥乐齐,就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里,"上海平均每个家庭人数 2.3 人"的数据,把鲜牛奶产品的规格从原来的 1.5L 调整到了 950ml,来配合上海小家庭每天对于鲜奶的消耗需求。
奥乐齐还表示,在以往的认知中,都会有"大包装,更实惠"的惯性思维,但大包装并非实现低价的唯一方式。通过对供应链以及工艺的优化,奥乐齐能逐渐在拳头产品上实现了小包装还能更低价。
而"迷你",则是在一人经济之上更加极致的形态。一人份的产品,满足的是单个人的温饱,但迷你,则应该意味着选择更加丰富、单个负担(不管是经济上还是健康上)更低的产品。
比如一次能买到多个口味的迷你雪糕、迷你蛋糕,就是满足大家每样都想尝一口的欲望。
减过肥的朋友们都知道,强行抑制自己的食欲非常困难,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因为这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需求。"放纵日""放纵餐"的出现,就是为了有节制地满足欲望。
有很多健康食品,比如沙拉碗、魔芋水饺、荞麦面等等,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不够好吃,饱腹感差。因此,复购率低。网上看到减脂餐,网友们经常出现的抽象评论就是:这个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大嚼水煮鸡胸、水煮西蓝花,则是被更多人抗拒的选择。
反人性的操作总有迎来结束的一天,人们基本会滑向更加顺应人性的选择。从商业角度来看,尊重人性一般会有更好的结果。
迷你分量的美味食品,则是在消费者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的当下,提供的"理智地沉沦""有节制的放纵"的选择:虽然我知道这个东西可能不健康、糖分或者脂肪太高,但是我只吃一点点,热量就那么多,能有多少伤害呢?
不过,这一切的成立的前提,是你能忍得住只吃一个。
配资之家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