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则吉。反之者,则为逆也。脉三部大都欲等,只如小人、细人、妇人脉小软。小儿四、五岁,脉呼吸八至,细数者,吉。(《千金翼》云:人大而脉细,人细而脉大,人乐而脉实,人苦而脉虚,性急而脉缓,性缓而脉躁,人壮而脉细,人羸而脉大,此皆为逆,逆则难治。反此为顺,顺则易治。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小儿四、五岁者,脉自快疾,呼吸八至也。男左大为顺,女右大为顺。肥人脉沉,瘦人脉浮。)
核心原则:因人而异,脉象与形性相符则吉(顺),不符则逆(难治)。
总体原则:
“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诊脉时,必须观察患者的身材高矮胖瘦、年龄大小以及性格气质的急缓。
“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则吉。反之者,则为逆也。”-脉象的快慢(迟速)、粗细(大小)、长度(长短)如果都符合患者的身形和性情,就是吉兆(顺证)。反之,则为逆证(凶兆)。
脉三部大都欲等:
“脉三部大都欲等”-寸、关、尺三部脉象在总体上应该是相对均匀、平衡的。(这是脉象平和的基础)。
特殊人群的正常脉象特点(顺):
小人、细人、妇人:“只如小人、细人、妇人脉小软。”-体格矮小瘦弱的人、妇女的脉象通常是细小而柔软的。这是符合其生理特点的正常脉象(顺)。
小儿:“小儿四、五岁,脉呼吸八至,细数者,吉。”-四五岁的小儿,脉象在一呼一吸之间跳动八次(相当于成人脉率的约1.5-2倍),表现为细而数(快),这是正常的、吉利的脉象(顺)。符合小儿“稚阴稚阳”,新陈代谢旺盛的特点。
性别差异:“男左大为顺,女右大为顺。”-一般来说,男性的左手脉象(反映心肝肾)相对强于右手为顺;女性的右手脉象(反映肺脾命门)相对强于左手为顺。这反映了古代医家对男女气血阴阳偏重不同的认识。
体型差异:“肥人脉沉,瘦人脉浮。”-肥胖之人皮下脂肪厚,脉位较深,故脉沉为顺;瘦人皮下脂肪薄,脉位较浅,故脉浮为顺。这是符合其体型的正常表现。
脉证不符的逆证表现(难治):
《千金翼》的补充列举了多种“逆”的情况:
“人大而脉细”-体格高大壮实的人脉象反而细小。
“人细而脉大”-体格瘦小的人脉象反而洪大。
“人乐而脉实”-心情愉悦(本应气机和缓)的人脉象反而坚实有力(提示可能有实邪壅滞)。
“人苦而脉虚”-处于痛苦忧愁(可能耗伤气血)状态的人脉象反而虚弱无力(提示正气严重不足)。
“性急而脉缓”-性格急躁(本应气血运行偏快)的人脉象反而迟缓。
“性缓而脉躁”-性格迟缓(本应气血运行平和)的人脉象反而躁动急促(数、疾)。
“人壮而脉细”-身体强壮(气血应充盛)的人脉象反而细小(提示气血不足或受阻)。
“人羸而脉大”-身体虚弱赢瘦(气血应亏虚)的人脉象反而洪大(提示虚阳外越或邪气亢盛)。
结论:“此皆为逆,逆则难治。”-以上这些脉象与患者形神状态相反的情况,都称为“逆证”,逆证通常预示病情复杂或深重,治疗比较困难。
对比:“反此为顺,顺则易治。”-与上述情况相反(即脉证相符)的就是“顺证”,顺证通常预示病情相对单纯或正气未衰,治疗比较容易。
女性与小儿脉象的补充说明:
“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再次强调,妇女的脉象通常应该比男子的脉象更显濡(软)和弱(力度稍逊)。这是女性生理特点(气血相对男子偏阴柔)的体现。
“小儿四、五岁者,脉自快疾,呼吸八至也。”-再次重申小儿(四五岁)脉率快(一呼一吸八次)是其生理常态。
总结: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的核心思想是辨证施脉。它强调:
个体化诊断:没有绝对标准的“正常脉”,必须结合患者具体的年龄、性别、体型、性情甚至情绪状态来判断脉象的意义。
脉证相应为顺:脉象反映的生理病理状态与患者外在表现(形、神)一致,是疾病向愈或正气尚存的征兆(顺、吉),预后较好,易治。
脉证相悖为逆:脉象反映的状态与患者外在表现(形、神)相反或矛盾,提示病情复杂、危重,或正气严重受损(逆),预后较差,难治。
掌握常态:明确不同人群(如妇人、小儿、肥人、瘦人)在健康或相对平和状态下的脉象特点(如妇人脉濡弱、小儿脉数、肥人脉沉、瘦人脉浮)是判断“顺逆”的基础。
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因人制宜”的诊疗精髓,对临床判断疾病的性质、轻重、预后以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之家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