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畔的硝烟中,清军的红衣大炮轰鸣声与俄军棱堡的坍塌声,交织成17世纪东西方军事碰撞的交响曲。
1685年6月,清军将领彭春率领的水陆联军抵达雅克萨城下。面对沙俄侵略者修建的坚固堡垒,清军士兵推出了他们的王牌武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这种长达2.48米、重达1137千克的铜质火炮,装载着1.5至2千克火药,可将3至4千克的炮弹射向俄军阵地。
在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清军凭借这类重型火炮的优势,仅用一昼夜就摧毁了俄军的木制防御工事。然而,当俄军增援部队带着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卷土重来时,这场战役的性质已从一场简单的边境冲突,演变为东西方军事技术与战术的全面较量。
一、 俄军实力:人数、工事与装备分析
沙俄在雅克萨的军事存在始于17世纪中叶。1650年,沙俄探险家哈巴罗夫在黑龙江北岸修建了雅克萨城,作为其南下侵略中国的主要据点。这座城堡位于一处地势较高的山岗上,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控制着黑龙江的水道交通,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685年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时,俄军在雅克萨的守军规模不大,仅有450人。这些守军装备了300支火绳枪和3门火炮,凭借木制堡垒进行防御。然而,清军的炮火轻易摧毁了这些木制工事,俄军不得不投降撤军。
惨败后的俄军并未放弃,在1685年夏天卷土重来。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中,俄军兵力增加到826人,武器装备也显著提升。他们带来了12门火炮,包括射程达600米的重型青铜炮,以及850支火枪,其中包含100支先进的燧发枪。俄军甚至配备了440枚手榴弹,这在当时是罕见的“独门杀器”。
最值得关注的是俄军防御工事的升级。在德意志军事技师阿法纳西·拜顿的督造下,雅克萨城被重建为初代新式棱堡。这种棱堡采用五角设计,城墙呈不规则多边形,每个角落都设有突出的棱角,形成了交叉火力网。
城墙结构也得到加强,采用“将黏土和树根绞合在一起制墙,砌出的墙和石头一样硬”。这种混合结构能够有效抵御炮火攻击,使得清军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中难以像第一次那样轻松破城。
俄军还在城内修建了总长3公里的地道系统,连接粮仓、弹药库和水井,并储存了可支持18个月的食物。这些改进使得雅克萨城成为远东地区最先进的军事要塞之一。
二、 清军火力:火炮技术与攻坚能力
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投入的兵力远超俄军。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清军出动2500人(另有资料称为3000人),而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清军兵力为2000人至2200人不等。尽管在人数上占优,但清军的武器装备,特别是火器质量与俄军存在明显差距。
清军的主要火力来自“神威无敌大将军炮”。这种火炮铸造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为铜质前膛炮,炮身长2.48米,重1137千克,口径110毫米。一次可发射3-4千克的炮弹,使用木制炮车进行机动。在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清军投入了43门各类火炮,其中有6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然而,与俄军火炮相比,清军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存在明显短板。其有效射程仅约500米,而俄军的“独角兽炮”有效射程可达1200米。清军火炮还存在炮管铸造缺陷,“每发射10次需冷却1小时”,这在持续攻城战中极为不利。
除了重型火炮外,清军火枪兵装备的主要是鸟铳,射程不足100米,且雨天点火困难。清军火枪装备量也远低于俄军,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中,清军仅有不到100支火枪,而俄军装备了850支火枪,人均一支还有富余。
面对俄军升级后的棱堡防御,清军不得不改变战术。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中,清军从强攻转为围困策略,在雅克萨城南、北、东三面挖壕筑垒,在城西的江面上用战船封锁航运。清军还修建了反堡垒体系,每个堡垒配备三门大炮和十五支火铳,通过交通壕相连。这种围城战术比强攻更为有效,最终迫使俄军弹尽粮绝,走向谈判桌。
三、战役过程与战术演变
雅克萨之战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展现了双方在战术上的调整与应对。
1685年6月,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打响。清军在都统彭春的率领下,集结水陆两军逼近雅克萨城。清军首先向俄军发出通牒,要求其撤离,但俄军统领托尔布津“恃巢穴坚固”,拒绝投降。
5月23日,清军开始攻城。他们采取三面合围的战术:陆师布于城南,战船集于城东南,炮兵列于城北。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和红夷大炮的猛烈轰击下,木制的雅克萨城迅速受损。经过两天激战,俄军伤亡百余人,托尔布津乞求投降。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以清军完胜告终。
然而,清军取胜后犯了一个战略错误——他们拆毁雅克萨城后撤离,未留足够兵力驻守。这给了俄军可乘之机。1685年8月,俄军重返雅克萨,在旧址上重建了更为坚固的棱堡式要塞。
1686年6月,第二次雅克萨之战爆发。清军在新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率领下,再次兵临雅克萨城。然而这一次,他们面对的是升级后的防御体系。清军的火炮对新的土木混合结构城墙效果有限。
多次强攻未果后,清军转而采取围困战术。他们在城外挖掘壕沟,修建土堡,切断城中水源与补给。这种消耗战术逐渐见效,俄军在被围困近一年后,弹尽粮绝,826名守军仅剩不到150人。
1687年夏,俄军残部被迫投降。两次雅克萨之战,尽管清军均取得胜利,但第二次战役的艰难程度远超第一次,围城时间长达十个月之久,远非第一次的一昼夜破城可比。
四、 历史影响与启示
雅克萨之战的胜负远不止是一场边境冲突的结局,它对中俄关系、东亚格局乃至两国军事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雅克萨之战直接促成了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这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归属清朝。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东北边疆获得了长达150年的相对安宁。
对清朝而言,雅克萨之战的胜利意义重大。它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势头。然而,这场战役也暴露了清军在军事技术上的落后。尽管清军取得了胜利,但主要是依靠人数优势和围困战术,而非技术领先。
对沙俄而言,雅克萨之战虽然失败,但通过《尼布楚条约》,俄获得了东西伯利亚的广袤土地。加之当时俄在欧洲面临与土耳其的冲突,不愿在远东陷入长期战争,条约实际上为俄提供了一种战略解脱。
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看,雅克萨之战揭示了军事技术差距的早期信号。俄军的棱堡防御体系和先进火器,已显示出西方军事革命的优势。可惜的是,清朝未能从这次战役中充分认识到全面军事现代化的紧迫性,为两个世纪后的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历史记录表明,当1686年清军面对俄军新建的棱堡时,他们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已不再像上次那样有效。城墙被轰击月余仍屹立不倒,清军不得不采取长期围困战术。十个月的围城后,俄军826名守军仅剩百余人,清军最终获胜,但付出的代价远高于第一次战役。
两个世纪后的鸦片战争中,中西方军事技术的差距已扩大为不可逾越的鸿沟。雅克萨之战中的早期警示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最终使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付出了更为沉重的代价。
配资之家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