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房价究竟会翻倍,还是再跌一半?这个问题背后,是理性分析与情绪认知的一场较量。如果抛开情绪、只看逻辑,你会发现结论指向“上涨”;但如果只凭感受,悲观的声音似乎也很有市场。
[赞] 理性派:信国运,就看涨
如果你相信祖国会持续强大,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国家稳步迈入发达国家行列——那么房价大概率会涨。
中国一定会崛起
为什么?
国家已明确,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新一轮城市建设与更新正在到来。发展,意味着价值提升。
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城市
更底层的逻辑,藏在货币与债务的机制中。
信用货币的本质,是“内生货币”。钱不能随便印,每一分钱背后必须对应资产或债务。钱是通过“借债”或“资产抵押”进入流通的——正是这个机制,为货币赋予了价值。
那么经济如何持续运转?
举个例子:
资方(A)贷款1万投入生产,产出商品价值1.5万;劳方(B)拿到1万工资,只消费8000元。请问:B怎么买得完A的1.5万商品?
这个“购买力缺口”若不填补,生产就会萎缩,经济陷入通缩。
解决办法只有三个:
①消费者或企业贷款(负债消费/投资)
②财政负债注入(政府花钱)
③产品外销(出口)
如果收入不够偿还利息时
若长期靠政府负债,会累积债务导致明斯基时刻危机,即财政收入不够利息支付;若全靠出口,也不现实。所以最终还是要靠国内的投资和消费——而它们多数依靠贷款实现。
关键点来了:
谁愿意贷款?除非资产升值+货币贬值。
用未来更便宜的钱还今天的债,人们才愿意借钱——从而推动经济循环。而房地产,正是贷款中最核心的抵押资产。它不像股票只能质押,房是可抵押的硬资产。
所以如果你相信国运、相信经济增长,那么房价大概率会上涨。
情绪派:月薪三五千,还能买房?
另一面的声音同样震耳欲聋:
①“工资这么低,连生活都困难,怎么买房?”
②“人口负增长,房子比家庭多,00后一家三四套,谁还要买房?”
③“房产税快来了,白送都没人敢要!”
④“全国已有6亿栋房屋,能住50亿人——房子早过剩了。”
祖国绝不会像日本那样衰退
这些观点源自真实的生活体验,极具共鸣。但它们忽略了一点:
货币不是静态的。信用货币永远会贬值——否则债务体系就会崩溃。而房价,作为核心资产,长期看仍会是货币放水下的价值承载物。
[点亮平安灯]涨与跌之争,意味着奋斗与躺平。
这场争论的本质,是“信仰”之间的选择。
你是相信国家持续发展、收入增长、货币放水的大趋势?还是更信任日常感受:收入有限、人口减少、供应过剩?
答案没有对错,但逻辑与历史告诉我们:
资产价格,从来都不是由悲观者的情绪决定的。
配资之家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