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舰搭载歼35,支持电磁弹射与滑跃起飞,与歼-20组成高低组合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那帮年轻人闹出过不小的动静。 一群人顶着领导和同事的不理解,在经费紧张到连国家项目资金都没捞到一分的情况下,还能整出点花样来。 有钱就能成才?他们偏要试试“无钱也造得了飞机”。 没人带路,他们自个儿琢磨,自筹资金埋头干隐身战机研发,硬是啃下最难那口骨头。
沈飞团队搞事情的时候,可不是按部就班慢慢来,而是边画图纸边上机器,3D打印也用上了,不管限制多死板,只用了3年时间把第一架验证机从零件变成完整的家伙——歼-15原型出来时真有点让人意外。 到了2012年端午节,“粽子机”的照片在军迷圈炸开锅,一辆卡车拖着裹得严严实实的新飞机在高速公路狂奔,看热闹的人还给它起了绰号,就像包粽子的叶子一样神秘兮兮。 再过四个月后,编号为31001的原型首飞亮相,这就是现在大家熟悉的歼-35雏形。
说起来这架FC-31前身早已经历不少坎坷,各种争议缠身:发动机还是俄制、隐身效果被质疑,但珠海航展上一露脸还是引发关注,那股跌跌撞撞劲儿谁看了不佩服? 等到第二代原型换装国产WS-13E发动机后,推力一下从8.2吨拉升至9.5吨,新气动布局加全套优化隐身设计,把整体性、稳定性、安全性通通往上拽了一大截。关键构件靠3D打印批量制造,让零件数量直接砍掉一半,比传统三代机省事不少。
命运转折发生在2020年左右,中国海军急需远洋防卫利器,于是FC-31摇身变作正式型号——歼-35,被选中当舰载新宠。这时候改造力度可谓脱胎换骨:起落架做加固,为甲板冲击留足安全空间;翼尖还能折叠,占地面积更精细;弹射牵引杆专门配合电磁弹射系统。动力升级成为涡扇19“黄山”,单台推力飙到约12吨,让作战半径突破1500公里。
镜头定格在2025年9月22日福建舰甲板上的那个瞬间。蓝光闪现,仅仅45毫秒里电磁弹射器把歼-35提速至250公里/小时,然后轻盈离舰。从此全球五代战斗机阵营里,第一个真正实现电磁弹射的是中国自己的型号,美军F-35C还因福特号航母故障反复停摆,到现在都没拿下来这个技术关卡。
其实要说这款飞机厉害,并不是只有表面数据好看,更牛的是细节藏功夫。一体化雷达系统空中空地两用,同时兼顾各种复杂任务需求;导弹自主指向、自主导引功能增强,应对多样化作战场景游刃有余。这些进步并不是喊口号,是工程师们一点一点敲打出来,每一步都是硬实力积累。
雷达方面简直夸张,“雷达盲雌”之称不是白来的。其雷达反射面积仅0.01平方米,小得比大海鸥还不起眼,仅占F-35C五分之一水平。不只是材料本事强悍,还解决了老问题:B-2轰炸机会因为隐形涂层老化每七年烧掉几千万美元重刷一次,而这款超材料蒙皮基本不用维护,多省心?氮化镓主动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过300公里,可以同时锁定八个目标,这配置放哪都是狠角色标准线以上。
发展速度也是见证者之一,现在已经形成“一机多型”家族体系。舰载版不仅兼容电磁弹射,也能滑跃起飞;空军版(歼-35A)跟另一款明星产品形成高低配合,用于不同任务场景灵活切换;外贸版本则吸引不少国家抛橄榄枝,有采购意向不断浮现。这背后的意义很直接,从过去只会模仿国外,到如今可以自己定义游戏规则,那些曾经被叫疯子的年轻工程师最终拼出了属于自己的创新路线,实现核心技术逆袭成功,也算圆梦吧。
回忆起来,当初没有资源,没有政策倾斜,全凭自力更生和脑袋里的创意突围。他们敢赌,不怕失败,每一步走出去都带着风险,却最后让中国航空工业完成了一次跨越式升级。在行业圈内流传一句话:“边设计边制造”,这种勇气并不常见,也是国产装备能够快速迭代的重要原因之一。“疯狂计划”未必人人懂,但结果摆在那里,就是这么真实又扎实的一段故事。
配资之家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